<
y3h9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皇兄何故造反? 第568节
    应当说,朱仪的这份奏疏,内容上可算是中规中矩。

    以这次定省晨昏的事件为起手,先是大赞太子忠孝双全,小小年纪,便能承担储君之责。

    接着,顺理成章的谈起东宫教育的重要性,并指责礼部办事迁延,忤逆圣意,认为国之重事,莫过于储本,礼部以事忙为由迟迟不能定下太子出阁的具体时间,是蓄意怠慢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这份奏疏里还详细分析了一番,太子迟迟不能出阁会导致的后果,从天家失和,伦序不稳,到朝局舆论,万民期望,简直说的好像,太子不能立刻出阁读书,就要社稷倾颓一般。

    这里的言辞稍稍有些激烈,但是,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,还不足以让在场诸人露出这般神色。

    之所以会如此,原因还在最后一部分。

    作为整个奏疏的结论部分,朱仪在最后毫不避讳的提出,朝廷现在的当务之急,首先是要尽快确定太子出阁的时间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太子虽年岁尚幼,但是,为防东宫只知文翰,不知兵事,当重新遴选勋卫入府军前卫,专司东宫护卫。

    府军前卫,是上直二十六卫之一。

    但是,除此之外,它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,即东宫幼军!

    这一卫的兵马,最初乃是永乐所设,从成立之初,就是为当时还是皇太孙的宣宗皇帝所设,可谓是宣宗皇帝嫡系中的嫡系。

    这支兵马的意义,并不在于战力有多强,而在于它的来源,除了普通的军士之外,所有的军官,全部都来自于世家勋贵。

    所以实际上,当初太宗皇帝设这支军队的用意,就在于提前让宣宗皇帝在勋贵当中获得良好的人脉,稳固皇太孙的地位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,这支幼军的确起到了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在太宗皇帝死后,短短的一年多时间,朝局接连发生大变,先是仁宗也不久后便驾崩,紧接着宣宗登基,不久便是汉王之乱,宣宗御驾亲征。

    若是换了其他朝代,这般密集的动荡,必然会使得朝廷元气大伤。

    但是,正是得益于宣宗皇帝自永乐时期起,便利用幼军和整个勋贵武臣建立起的良好关系和威望,整个朝堂在那段时间,迅速的稳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随后,幼军中的不少子弟也都成了军中的得力干将,也成了宣宗皇帝平定汉王之乱和巡边的重要力量。

    再往后,太上皇被立为太子之后,也顺理成章的获得了组建幼军的权力,当然,仅仅是遴选,操练的权力,并无调动之权。

    但是即便如此,也足够了,毕竟幼军的职责最多是护卫宫禁,并不需要真的上战场,其政治意义大于实用意义。

    不过,那个时候太上皇年纪尚幼,所以幼军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,再后来,太上皇登基之后,大权在握,他可以直接向勋贵施恩,也就不必再用幼军来拉拢勋贵子弟了。

    所以,应该说,自宣德以后,幼军就渐渐废弛,成了勋贵子弟们镀金的去处。

    但是,那毕竟是因为情况特殊。

    如果说,詹事府是东宫在文官当中的政治力量的话,那么遴选,操练幼军,就是让储君能够积累在勋贵中的威望,熟悉兵事。

    只不过,詹事府是从太祖立国就写在典籍当中,作为东宫教育的必要一环存在的。

    而府军前卫,本质上仍属于上直卫,虽然有幼军之名,但是,并没有明确的典籍规定,一定要归东宫负责。

    再加上,如今太子年纪尚幼,刚刚开蒙而已,所以朝廷上下,也就自然无人提起此事。

    当然,除了这个,朝中其实也有大臣认为,由太子负责操练幼军,其实并非好事。

    最典型的原因就是,幼军是为宣宗而设立的,所以仁宗皇帝并没有插手过,所以,仁宗皇帝就偏向于文治,相对而言,宣宗皇帝更肖太宗,时常操练幼军,也成了后来巡边的雏形。

    再往后,太上皇虽然没有宣宗那样和幼军长久的磨合,但是,有幼军在,天然就会和勋贵亲近几分,而亲征的冒进,显然和勋贵脱不开关系。

    反过来再看,如今的天子也没有操练幼军的经历,可依旧做的十分出色。

    所以,朝中的很多大臣觉得,储君遴选操练幼军,会导致过分看重武事,在承平之时,便会容易闹出土木之役这样的乱子。

    再加上文臣和勋贵长久以来的争端,幼军之事,在朝堂上几乎被默认搁置了下来。

    但是,毋庸置疑的是,幼军一旦重新开始遴选,那么对于如今的勋贵们来说,必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。

    就算不提未来跟太子殿下的关系,可只要有这层资历在,那么,他们族中的子弟便能够迅速拓展人脉,方便日后在军中获得一席之地。

    一个世家,只有爵位是不够的,家族家族,除了顶层力量之外,还要有足够数量的中低层势力,才足够稳固。

    英国公府为什么能够在张辅死后仍旧屹立不倒,而其他的勋贵世家,却在土木之后大多一蹶不振,无非是因为,张辅在世的时候,有无数的部下旧将。

    这些人散落在军府,京营,边军等各处,或许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,但是,一旦英国公府有什么需要,招呼一声,他们一定会尽力相助。

    就算做不到这一点,可一旦英国公府出了什么事,看在张辅的面子和交情上,他们也绝不会袖手旁观。

    这才是英国公府在张辅,乃至是张軏接连死后,依旧能够稳坐勋戚第一把交椅的核心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这个道理,对于其他的世家勋贵来说,自然也同样适用。

    虽然说勋贵多纨绔,可享受着最好的资源,有着最便利的条件,谁家还能真的挑不出几个能扛大梁的年轻人呢?

    所以,幼军如果真的能够能重新组建起来,那么,对于整个勋贵集团来说,其实都是好事。

    但是话说回来,这件事情并不好办。

    勋贵子弟们想要进入禁军,并不是什么难事,但是,现在上直卫都在天子的手里握着,送自家的子弟进去,就跟送个人质进去没什么区别,这并非他们想要的。

    何况,他们送人进去是想要镀金,但是,可想而知,以如今天子和勋贵的关系,送进去就别想出来了。

    所以,只能是幼军在太子手里的时候,他们才会愿意送自家的子弟进去。

    但是,天子如今摆明了忌惮太上皇,东宫这边,连出阁读书都一再拖延,更不要提组建幼军了。

    再加上,还有那帮文臣,一定会跳出来反对,所以这件事情想要办成,可谓是难上加难。

    因此,在场的众人,从一开始就没往这方面想。

    却未意料到,朱仪竟然一出手,就连着出阁备府组建幼军,都提了出来,这位小公爷,别是受什么刺激了吧?

    张輗似乎也有些踌躇,沉吟着道。

    “小公爷,成国公府对太子殿下的一片赤诚,相信我们都有目共睹,的确,如今东宫出阁是最要紧的事情,但是,所谓一口吃不成个胖子,幼军一事现在提出,是不是有些过于冒险了?”

    看着朱仪坚定的样子,张二爷心里头也不由有些犯嘀咕,这和说好的也不一样啊……

    明明他们之前说的是,靠朱仪那位岳丈的帮忙,拿到助太子出阁的功劳,然后再借东宫出阁的机会,恢复成国公府的爵位。

    这怎么一转眼,玩得这么大了……

    其他人自然不知道张輗的想法,但是,在幼军这件事情上,他们的想法是差不多的。

    要说,这其实也算是长久以来,跟天子斗争留下的后遗症。

    自从天子登基以来,他们这帮人谋划的事情不少,各种手段也都用过,不能说没有成功过,但是,输多胜少是肯定的。

    而且,但凡是他们的方案有些激进的时候,几乎毫无例外的,都输得很惨。

    从当初罗通扣阙,到后来的张軏出使,镇南王一案,再到后来太子备府,再到这次的任礼被捕入诏狱,桩桩件件皆是如此。

    因此,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察觉,但是不可避免的,心里对于天子的手段,已是生了惧意,下意识的便觉得还是稳妥为上。

    故而,和陈懋等人对视了一眼,焦敬也道。

    “小公爷,今日之事,是我不对,不该对小公爷不坦诚,还多加试探,但是,小公爷若要以此证明自己的心迹,也绝无必要。”

    “当初,太上皇召见我等时,便曾说过,成国公府乃是国之柱石,如今任侯,薛驸马接连被捕,被调离京师,我等更该精诚团结才是,若是此时成国公府再出什么事,则得不偿失矣!”

    这话说的诚恳,无论心中是怎么想的,但是,至少态度摆的很低,听起来也让人舒服。

    朱仪看了焦敬一眼,又环视了众人一周,旋即,叹了口气,道。

    “诸位,我知道你们觉得,如今太子出阁之事尚迟迟未有结果,再提幼军之事,恐难成行。”

    “但是,我想说的是……”

    随着这句话说出,朱仪的口气一顿,索性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声音也拔高了几分,道。

    “廷议之前,任侯所说的话,固然是有私心,但是,也并非全无道理,朝廷既然要整饬军屯,不可能一点代价都不付出。”

    “任侯之所以落得如今的状况,是因为他走错了方向,但是,无论是太子出阁,还是组建幼军,都是正大光明,应当应分之事!”

    “所以,现如今,恰恰是提出组建幼军的最好机会,若是错过了,之后才是真的困难。”

    “我还是那句话,我成国公府,愿意来当这个急先锋,若是出了差错,成国公府不敢说能担全责,但至少是首当其冲者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诸位,有谁愿意,跟我成国公府,冒上这一次险?”

    第670章 所以这是交换

    英国公府,在众人旳注视当中,朱小公爷神情坚定,态度坚决,一副要为东宫利益死不旋踵的模样,惹得众人一阵羞愧。

    不论激进与否,但是,成国公府敢冒这个风险,至少就说明,朱仪在对待太子殿下和太上皇的事情上,是足够尽心尽力的。

    当然,感性归感性,理性归理性。

    感动过后,在场的众人还是再次评估起朱仪所说的可能性。

    很显然,这本奏疏,朱仪并非临时起意,从他刚刚所说的话里,其实也透露出了一些东西。

    从动机上说,毋庸置疑的是,朱仪这么做,核心目的就是想要拿回成国公府的爵位。

    毕竟,东宫出阁乃是国之大典,意味着储位真正邸定,应当普天同庆,赏赐群臣都是最基本的,如果隆重的话,甚至还会大赦天下。

    如果朱仪说的是真的,那么,虽然在廷议之前他没有明确的向杨家表明态度,但是,最后的结果却是基本保持了中立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下,无论朱仪是出于何种动机,杨家该给的回报,是不能少的,这是在勋贵圈子当中立足最基本的信用。

    成国公朱勇之罪本来在朝中就有争议,如果说有杨洪这样的大将出面替他辩驳, 再加上成国公府有推动太子出阁的功劳, 多方面合力之下, 拿回爵位是大有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而且,不要忘了,东宫出阁的仪典, 最难的一关,也就是廷议那一关已经过了, 现在就是流程卡在礼部而已。

    如果说礼部不怕被天子穿小鞋的话, 完全是有能力快速的推进这件事的, 如今礼部的大宗伯胡濙,正是朱仪的岳父。

    虽然说, 这个老狐狸现在看似在朝廷上明哲保身,但是,但凡稍微对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, 这位胡尚书, 绝不是什么怕事的人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 上次当廷将李贤丢去南京, 便是明证。

    说白了,他不愿意得罪人, 但是,也不怕得罪人,这其中, 甚至就包括如今的天子,不然的话, 凭他的身份地位,朝堂上如今又哪轮的是王直和于谦来出风头。

    甚至于, 正因为他平素不常开口,所以, 一旦他要做什么,那么即便是天子,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。

    往常的时候,胡濙在成国公府的事情上保持缄默,不是因为他怕事,而是从他的角度出发,觉得在那个时间, 不适合也很难做成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胡老大人但凡出手,就要能拿到足够的回报。

    而这一次,有太子出阁的时机, 有杨洪上疏辩驳的由头,也有名正言顺的法子,成功的概率比土木之役刚刚发生时大大提高。

    所以,可想而知的是,如果朱仪真的去找胡濙通气,他大概率是不会拒绝的。

    有了他的帮忙,至少太子出阁的事,就能成了大半。

    &amp;lt;div style=&amp;quot;text-align:center;&amp;quot;&amp;gt;

    &amp;lt;script&amp;gt;read_xia();&amp;lt;/script&amp;gt;